佤族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运用Application of Wa Traditional Culture i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祁永超
摘要(Abstract):
文化认同是更深沉更持久的认同,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用多民族文化精粹交融创生的中华文化凝聚人心、汇聚共识;因此,挖掘提炼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以佤族为例,从挖掘、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素材视角出发,探寻其传统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并通过不去有意扩大或固化差异,塑造国民意识、尊重民族差异,强化国民共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等途径,实现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KeyWords):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佤族;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运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祁永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48.
- [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1:172.
- [3]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83.
- [4]孙杰远.个体、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46.
- [5]伍雄武.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62-263.
- [6]陈茂荣.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J].广西民族研究,2019(05):1-10.
- [7]傅才武,严星柔.论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05):63-74.
- [8]陈晓婧.社会表征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J].新疆大学学报,2020(01):64-70.
- [9]钟秋思,刘听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个体民族传统价值观研究——以佤族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1):90-95.
- [10]毕登程,隋嘎.司岗里文化新探[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56-57.
- [11]艾兵有.佤族伦理道德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6,206.
- [12]魏德明.佤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215-218.
- [13]赵富荣.中国佤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50.
- [14]艾荻,诗恩.佤族民间故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44.
- [15]孔德立.论早期儒家的共同体思想[J].江淮论坛,2019(06):116-119+174+197.
- [16]祁永超,石超.佤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实践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22,41(01):8-14.
- [17][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4.
- [18]马曜.马曜学术著作自选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280.
- [19]《佤族简史》编写组.佤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