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乡土文献学研究的新领域——构建“茶马古道学”刍议Exploring New Fields of Local Philology Research——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ies of Ancient Tea-horse Road”
周铭,郑玥宁,李学文,刘玲玲
摘要(Abstract):
自1992年我国学者提出“茶马古道”这一概念以来,对其研究呈现多学科参与、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茶马古道应古代中原地区与西部牧区经济交流的需求而产生,后来逐渐成为西南地区与内地及至国外等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见证。然而,在乡土文献学持续发展及对茶马古道研究不断扩展的背景下,缺乏学科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茶马古道研究深度和广度的瓶颈。为此,提出构建“茶马古道学”学科的构想,重点探讨“茶马古道学”的任务及内容。
关键词(KeyWords): “茶马古道学”;学科构建;乡土文献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科研项目“茶马古道(临沧地区)历史文献整理”(项目编号:2021tdxmy07);; 云南大学实践创新重点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云南茶马古道历史档案可视化开发研究”(项目编号:ZC-22221653)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周铭,郑玥宁,李学文,刘玲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新民.共同推动古文书学与乡土文献学的发展——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四人谈[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03):73-79.
- [2]杨福泉.茶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护的几个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1(04):57-61.
- [3]杨杰宏.龙蟠故事:茶马古道民族志·茶道可道(序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
- [4]傅义洲.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举行[EB/OL].[2022-04-11]. http://www.gov.cn/xinwen/2014-09/29/content_2758816.htm.
- [5]赖小春.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演进分析[J].新闻知识,2020(01):32-40.
- [6]石硕.昌都:茶马古道上的枢纽及其古代文化——兼论茶马古道的早期历史面貌[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3(04):12-20.
- [7]王丽萍.滇藏茶马古道线形遗产区域保护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28(03):101-105.
- [8]幸岭,蒋素梅,王丽萍.论旅游开发中滇藏茶马古道的保护格局——以滇西北核心段为研究对象[J].经济问题探索,2014(07):178-184.
- [9]石硕.昌都:茶马古道上的枢纽及其古代文化——兼论茶马古道的早期历史面貌[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3(04):12-20.
- [10]杨福泉.茶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护的几个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1(04):57-61.
- [11]杨洋,马进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茶马古道的价值探析[J].福建茶叶,2021,43(09):6-7.
- [12]杨宁宁.论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01):8-14.
- [13]宋时磊.茶马古道的概念、研究瓶颈与开拓方向——历史学科的视角[J].农业考古,2021(05):228-233.
- [14]詹先明.“学术共同体”建设:学术规范、学术批评与学术创新[J].江苏高教,2009(03):13-16.
- [15]康香阁.太行山文书研究开栏语[J].邯郸学院学报,2014,24(04):65-66.
- [16]朱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EB/OL].[2022-04-11].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4/11/content_5684555.htm.
- [17]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