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对青年的思想启蒙及其当代价值
陈元明;张海峰;《大众哲学》的问世,使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有了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大众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用通俗化的语言着重分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大众哲学》对青年的思想启蒙主要集中在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数十万青年人因此走上了革命之路。《大众哲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先河,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传播经验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技术“自定人”的存在论疑难与道德可能解
赵旭;赵屹璇;李雪松;在“命定”论所遵循的既定命运框架之中,存在着一定的解释空间或罅隙,这些空间构成了“自定”论的出场逻辑,其也为个体主体性的无限发挥与自我塑造奠定了理论基础。技术“自定人”旨在变“自然人”为“人化神”,人兼备人的功能和神的属性,是宏观人与宇观神的二元共体。由于技术“自定人”的临场排挤了人在自然中的原初地位,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存在论危机,于是,技术“自定人”的存在论疑难导出了三大道德可能解,即抑制主体性的过度泛滥、建构人类生活的集体理性和以“最大幸福原则”作为价值准则。
“三个务必”的内在机理探析
黄荣琴;从理论文化与历史三个维度把握“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从人民观、作风观和斗争观三个视角理解“三个务必”的内涵意旨,从归宿、方法和保障三个方面阐述其内在关联,从世情国情和党情明晰“三个务必”的价值意蕴,从理论学习、自我革命和顽强斗争确立“三个务必”的实践进路,对提高全党思想政治觉悟、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破题与超越
曹鏸;从文明观的视角出发,中国式现代化代表着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以全新形态进入当代人类文明体系中。中国式现代化从话语解构和范式升维两路径实现了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现实批判,在复原现代化本真含义、打破消费主义幻境、回击话语启示陷阱三方面破解了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现代化迷障,实现对资本逻辑和西方现代化模板的话语解构,并在“自我-他者-世界”三重向度上构成了对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发展范式、合作范式、文明范式的超越升华。
临沧市土司文化研究
梅英;土司文化是西南民族地区元、明时期较为盛行的特色文化。在史料及实地考证基础上,对临沧市现辖区域临翔区、凤庆县、云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以及永德县的土司文化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对其后续挖掘方向做了建议。
近五十年来哀牢夷国内研究综述
周燕芳;哀牢夷是中国历史上生活于西南地区的民族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哀牢夷的研究逐渐增加,关注问题集中在哀牢夷的族源、哀牢国的时空范围和社会形态、哀牢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哀牢夷的对外交流以及考古研究五个方面,但各方面的进展不平衡。对今后哀牢夷研究的开展有以下建议:立足现实确立哀牢夷研究的学术走向;聚力薄弱领域,深化基础研究;依托基本史料,发掘利用新史料;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创新研究方法。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