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滇西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情感价值及历史逻辑
侯兴华;纵观历史,滇西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历史逻辑,即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悠久的同源共祖情感中孕育,在爱国主义情感中得到巩固,在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实现伟大飞跃,在建设美好家园激情中完成完美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情感因素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探究滇西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变脉络,阐释其丰富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建设性价值,必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情感支撑。
清季云南知识精英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研究——以《云南》杂志为研究中心
王娟;袁文权;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李根源为代表的滇籍留日知识精英在日本东京创立《云南》杂志,该杂志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方面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云南》杂志的创办时期正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与滇边危机之际。李根源等人借《云南》杂志向云南各族人民传播国家意识、国民意识、民族意识等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和价值理念,并提出革新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滇籍留日知识精英的宣传,客观上促进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刘亮;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认知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精准、主动和科学,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借助大数据技术精确采集个体思想数据,个性化思想教育,助力精准思政;依托算法技术挖掘数据规律,研判预测个人思想异动,助推主动思政;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验检调适改进思政实践活动,助促科学思政。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主动思政和科学思政转向,从方法论上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革新,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科技发展与技术育人的协同推进。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阐发
赵厚华;徐俊;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它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议题与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孕育、形成并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置身于“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聚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心任务,锚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系统阐释了理想信念对于党员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就其精髓要义而言,其阐发立意高远、系统深刻,既讲清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根本所在,又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党性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方法路径,从而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对农企农户的创新扶持机理研究
郭宝;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提升高校对农企农户的创新扶持的效果,实现农企农户自我创新发展,通过文献与案例研究,探讨高校与农企农户之间的创新扶持内在机理。高校对农企农户的扶持本质是合作创新,存在三重创新扶持循环:高校内部创新扶持循环、农企农户内部创新转化循环、高校与农企农户之间的学习交互循环。高校创新扶持效果取决于三重创新循环的有机叠加与良性运行而扶持问题也基本上是这三种循环出现运行不畅、低效所致。因而高校与农企农户既要理性看待高校扶持,又要从战略高度实施创新扶持,既要创新交互途径与组织形式,深入协调,又要各自完善内部创新管理,重点是以农企农户创新发展需求要求为突破口,建设农企农户内部资源与能力,实现其相对独立的发展,而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度假型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基于贵州桐梓县山堡村的考察
吴祥民;何济兴;以贵州桐梓县山堡村为样本,沿着“将政党带回来”的“国家-政党-社会”分析范式,从“政党整合社会”视角讨论党建引领度假型乡村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问题。通过为期三年跟踪调研,梳理分析起于县级党组织最终落脚在村党支部的从上至下的“党政服务管理线”治理实践,从中归纳提炼出:县和乡镇党组织向内整合行政力量营造党建引领乡村旅游治理政策环境;实行旅游社区治理“三委”即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共同负责制;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在度假游客群体中建立党支部;通过政党吸纳社会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四个方面的对“度假型”乡村旅游社区治理具有一般性借鉴意义的政党整合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的经验和可行性路径。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