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4期
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滇西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情感价值及历史逻辑
侯兴华;纵观历史,滇西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历史逻辑,即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悠久的同源共祖情感中孕育,在爱国主义情感中得到巩固,在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实现伟大飞跃,在建设美好家园激情中完成完美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情感因素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探究滇西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变脉络,阐释其丰富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建设性价值,必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情感支撑。
清季云南知识精英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研究——以《云南》杂志为研究中心
王娟;袁文权;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李根源为代表的滇籍留日知识精英在日本东京创立《云南》杂志,该杂志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方面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云南》杂志的创办时期正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与滇边危机之际。李根源等人借《云南》杂志向云南各族人民传播国家意识、国民意识、民族意识等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和价值理念,并提出革新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滇籍留日知识精英的宣传,客观上促进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刘亮;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认知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精准、主动和科学,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借助大数据技术精确采集个体思想数据,个性化思想教育,助力精准思政;依托算法技术挖掘数据规律,研判预测个人思想异动,助推主动思政;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验检调适改进思政实践活动,助促科学思政。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主动思政和科学思政转向,从方法论上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革新,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科技发展与技术育人的协同推进。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阐发
赵厚华;徐俊;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它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议题与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孕育、形成并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置身于“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聚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心任务,锚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系统阐释了理想信念对于党员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就其精髓要义而言,其阐发立意高远、系统深刻,既讲清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根本所在,又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党性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方法路径,从而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对农企农户的创新扶持机理研究
郭宝;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提升高校对农企农户的创新扶持的效果,实现农企农户自我创新发展,通过文献与案例研究,探讨高校与农企农户之间的创新扶持内在机理。高校对农企农户的扶持本质是合作创新,存在三重创新扶持循环:高校内部创新扶持循环、农企农户内部创新转化循环、高校与农企农户之间的学习交互循环。高校创新扶持效果取决于三重创新循环的有机叠加与良性运行而扶持问题也基本上是这三种循环出现运行不畅、低效所致。因而高校与农企农户既要理性看待高校扶持,又要从战略高度实施创新扶持,既要创新交互途径与组织形式,深入协调,又要各自完善内部创新管理,重点是以农企农户创新发展需求要求为突破口,建设农企农户内部资源与能力,实现其相对独立的发展,而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度假型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基于贵州桐梓县山堡村的考察
吴祥民;何济兴;以贵州桐梓县山堡村为样本,沿着“将政党带回来”的“国家-政党-社会”分析范式,从“政党整合社会”视角讨论党建引领度假型乡村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问题。通过为期三年跟踪调研,梳理分析起于县级党组织最终落脚在村党支部的从上至下的“党政服务管理线”治理实践,从中归纳提炼出:县和乡镇党组织向内整合行政力量营造党建引领乡村旅游治理政策环境;实行旅游社区治理“三委”即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共同负责制;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在度假游客群体中建立党支部;通过政党吸纳社会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四个方面的对“度假型”乡村旅游社区治理具有一般性借鉴意义的政党整合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的经验和可行性路径。
保山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李海燕;张东强;传统村落是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建筑、历史与旅游等领域具有多重价值。保山市传统村落数量位列云南省第二,是省内核心聚集区之一。以保山市6批次共142个传统村落为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Voronoi图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核密度估计法,解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地理探测器从自然、经济和人文维度探究分异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保山市传统村落呈显著“大分散,小集聚”空间格局,腾冲市为核心高密度区,施甸县与隆阳区次之,昌宁县、龙陵县是边缘低密度区;单因子影响力差异显著,因子交互作用呈协同增强效应;自然要素奠定空间基底,经济要素驱动集聚演进,人文因素赋予村落独特性与活力。据此,结合中心地理论提出保护与开发优化策略,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古诗词中“鹊”的多元意象与文化蕴涵
甘德志;蓝希瑜;鹊,既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传情物,亦是坊间百姓口中的报喜鸟。古诗词中鹊有怨情、爱情、乡情、家国之情等多元意象。通过对古诗词中鹊的形象进行民俗蕴含和文学表达的双重分析,可以发现:鹊之怨情意象源于鹊兆喜与鹊感、鹊尾;鹊之爱情意象来自于鹊传情与鹊桥、鹊质;鹊之乡情意象缘起于鹊护宅与鹊性、鹊巢;鹊之家国意象则源自鹊佑国与鹊印、鹊灵。而从历时性角度对鹊意象进行梳理,我们还可发现,鹊并非一开始便是喜庆神鸟,其仍有为人所不喜的负面形象。古诗词中鹊的多元意象与文化内涵共同构成了民间的灵鹊信仰,为我国鸟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晚唐敦煌文士张球的诗歌传播
李君;杨宇;张球是晚唐敦煌文士,敦煌文献中保留他的创作种类丰富,且独赖于藏经洞保存至今。迄今所见抄有张球作品的写本,仅诗歌就存有写卷10件,共72首诗歌,可见在敦煌地区传播广泛。从张球诗歌写本的传播板式、传播方式、传播意识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张球诗歌在敦煌地区的传播情况,分析张球诗歌传播的价值以及传播受阻的因素,以窥写本时代诗歌传播的一些特征。
音乐审美构型与音乐意义获取的双向性
杜伟;蒋方舟;审美构型是个体在音乐欣赏中形成的感知和认知方式,而音乐意义获取是个体通过音乐作品所获得的情感、文化和价值等内涵。审美构型对音乐意义获取具有重要影响。个体的审美构型不仅影响其对音乐作品的主观感受和理解,也塑造了其对音乐意义的解读方式。另一方面,音乐意义获取也对审美构型产生影响。个体通过感知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进一步调整和塑造自身的审美构型。这种双向塑造关系丰富了音乐的意义与解读,使音乐成为一个多元、开放的艺术形式。通过研究音乐审美构型与音乐意义获取之间的关系,探讨音乐审美构型与音乐意义获取之间的双向性关系。